技术考古重现龙首真容 ——雄安古州城遗址唐代龙首发掘复原记 
9号龙首修复后。雄安 何岁利供图 三维成像、古州超声波清洗、城遗CT扫描、址唐重现真容数字化虚拟拼接……5月中旬,代龙随着最后两件较大残片归位,掘复技术富拓外汇交易平台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原记编号为10号的考古陶质彩绘龙首,在千年后重现原貌。龙首 龙首如何发现的雄安?清理修复中运用了哪些神奇的技术手段?重现原貌的唐代龙首到底啥模样?何以颠覆了学界对“唐代龙”的形象认知?近日,记者连线雄安考古学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古州 田野探寻 唐代瑞兽惊现古州城 “这是城遗雄安技术考古的关键成果,进一步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址唐重现真容对于中国龙文化研究供给了新资料。代龙”5月27日,掘复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实验室在京举行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其中一项成果是修复完成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彩绘龙首。 雄安古州城遗址,富拓外汇平台受哪里监管是唐末五代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经过8年勘探发掘,该遗址目前已清晰呈现出双重城址架构,初步确定“内城”为汉唐鄚县城,“外城”或为唐代鄚州城。两尊龙首正出自“外城”东南部。 2024年深秋,该遗址外城东南部一处考古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考古队目前对18号建筑址进行发掘。忽然,在一座唐代高等级寺院旁的砖瓦坑内,考古队员的探铲触到一处不寻常的硬物——当坑中覆土被层层拂去,两只静卧的陶制龙首苏醒过来。 “出土时9号龙首残存半张龙脸,10号龙首破碎不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队长、副研究员何岁利至今记得出土那一刻的富拓外汇平台行情情形。在考古队员的毛刷下,唐代瑞兽的灰陶胎体上显露出大面积的彩绘遗存——黑色眼珠、绿色眼线、耳后斑驳的白彩。周围有大量残损的唐代砖瓦、莲花瓦当等,一并还出土了开元通宝钱币等。 唐代陶质龙首存世极少,考古发掘的更少之又少,仅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有零星出土,且不完整。古州城遗址两件龙首能历经千年遗留下来实属奇迹。激动之余,该怎么修复保护呢? 考古队不敢怠慢,充分研判了陶质龙首建筑构件腐蚀程度后,采用整体打包的方法,迅速地将这两件龙首充分提取出来。2024年11月3日,何岁利等人冒着寒风将两尊龙首护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实验室。自那时起,一场融合前沿技术的文物“复活”计划悄然开展。 10号龙首修复后。何岁利供图 技术赋能 发挥“实验室考古方舱”的魔力 “龙首为陶质,需尽快清理和保护修复,但整个流程极复杂。”何岁利告诉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实验室所在的配有龙门吊的独栋建筑又被形象地称为“实验室考古方舱”。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考古方舱”内,工作者用小刷子细致清理龙首杂质,之后迅速将其送进超声波清洗机,给龙首来一场分子级的“千年沐浴”——纯净水在超声波驱动下剥离千年积垢而无损脆弱彩绘。 之后是脱盐,随后是烘干之战。龙首在纯净水中浸泡,析出埋藏地下时渗透的盐分。“这是与时间赛跑。龙首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渗入大量可溶盐,这些可溶盐结晶随时可能胀裂文物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勇告诉记者,浸泡、烘干、清理,如此反复开展,直到将可溶盐彻底清理干净,整个流程非常繁复。 下一步,便是更琐碎的修复环节。面对数百枚形状各异的碎片,旧有修复拼接如大海捞针,但新技术赋予了新解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如一双“透视眼”,不仅掌握龙首内部架构,而且精准捕捉每块碎片的断裂面数据,当所有残片经3D扫描完成后,就在虚拟空间开启“预拼接”。“通过虚拟修复技术,搭建起3D数字模型,先在虚拟空间做拼接排练,然后再实际拼接。”刘勇说,这大幅提高了实际拼接效率与精度。 在旧有工艺技术和当代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两尊彩绘龙首最后实现了“重生”。不仅原貌清晰呈现,且通过技术手段“整体体检”,进一步研究出制作流程—— 利用较纯的高硅黏土,添加秸秆等有机羼和料及碎陶块,经686℃左右高温烧制成型。龙首表面利用含铅白色颜料来绘制,眼珠用含锰的紫黑色颜料绘制,眼线利用含铜的绿色矿物绘制,眼珠和眉部交接处利用朱砂绘制…… “这些流程和工艺表明,唐代工匠在制陶、彩绘、雕塑等方面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何岁利说。 文明温度 从瑞兽图腾到千年指纹 5月中旬,全部拼接完成。精确测量呈现,9号龙首残宽约41厘米,初步判断是垂脊构件。10号龙首宽约40厘米,可能用在戗脊上。正是这只宽约40厘米的戗兽,颠覆了学界对唐代龙的认知: 两只牛耳长在头顶,头顶正中生出一根近似L形的独角;独角两侧分别带有3个螺旋状小犄角,龙首后有类似“焰环”的鬣鬃,鬣鬃直冲苍天,定格了腾飞飘逸的动态瞬间;耳根处有小凹槽,刚好被卷云状“眼睫毛”抵住,既提升支撑力,也赋予写实感…… “10号龙首因独角设计,威严中透出天真灵性——这种古朴灵动的造型,此前从未见过,揭示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龙文化。”何岁利告诉记者,完成修复的龙首雄浑有力、勇猛威严,为中国古代龙形象增添了新类别,为研究唐代龙首建筑构件供给了关键资料,进一步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 复原的龙首更成为解码唐代精神世界的密钥。两件龙首出土位置,指向唐代城址的宗教核心区域。“唐代龙尚未被皇家垄断,它是守护百姓的瑞兽,能辟除雷电灾厄。”何岁利表示,两尊龙首融合了多种灵兽的精华,展现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印证了唐代龙文化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史前抽象图腾到秦汉具体形象,至唐代兼容并蓄,成为中华龙文化的一个高峰。 复原非终点,而是文明传承的新起点。如今,两尊龙首保存情形平稳,已具备日常生态下的展出条件。然而,惊喜远不止于此——在清理10号龙臼齿时,几枚清晰的唐代工匠指纹赫然显现。 “这是几枚留存于龙齿上的唐代指纹,我们仿佛看见那位唐代工匠正捏塑陶土——这一捏,留下的指痕印记,跨越千年。”实验室内,10号龙首的螺旋犄角呈现在灯光下,刘勇轻抚龙首臼齿上的痕迹,指尖与古人的指纹重叠,仿佛触摸到千年温度,叩响了时空之门。(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